《转变中的中镇》
《再造传统:战时美学的文化想象(1931-1949)》
《奥维德〈爱的艺术〉译注》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
《唐宋儒家道统系谱建构研究》
《地火行天:中国科幻研究十年精选(2011-2020)》
原刊《文学评论》2024年第6期。黄药眠诗论集《论诗》并非凭空虚设,而是在抗战大后方诗歌“感情与形象”论争语境下出场的。捍卫诗歌的抒情本质,便是他针对“抒情的放逐”与“诗的形象化”这对口号推出的诗论方向。在对诗歌象征主义手法进行批评的基础上,黄药眠指出形象化口号背后是形式主义诗论观作祟,而经由对感情与形象关系的思考,他提出了“感情是形象的母亲”的命题,并通过引入美学视野进一步阐明了形象诞生于诗人与世界搏斗中产生的紧张情愫的诗学机制。这一从马克思主义文论观点出发对诗歌抒情本质的捍卫及其对感情与形象关系的理论重构,不仅提供了区别于穆旦“新的抒情”道路的方案,也为其后续的文艺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础。
原刊《学术研究》2024年第10期。尽管从学理上讲悲剧概念排斥释义尤其是跨文化理解,然而在其东渐之初,芝兰堂学者创造性地把它理解为“哀”的戏剧,激活了东西方文化关键词“哀”与“悲剧”的美学联系。他们当初使用的“哀”,不限于表达不幸、悲惨以及由此引起的怜悯之情,而更蕴含欢喜、高兴乃至勇壮的积极价值,由此实现对悲剧概念兼具积极和消极意味的跨文化理解。这种理解契合悲剧概念的核心问题,即不幸的苦难如何最终达到幸福的快感,而悲剧的根本目的正是如此。虽然悲剧概念在幕末语境下转向片面强调消极意味,但是其中企图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立场却一脉相承。因此,立足悲剧概念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时,需要保持理论的警觉,对悲剧概念进行批判性和历史性考察。
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2024年第5期。《黑骏马》是张承志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时期文学的经典篇章。但不无遗憾的是,学界却始终未出现与研究对象高度契合的经典化历史评价。之所以如此,在于文本的曲折回还当中仍潜藏着未被充分解析的谜题。这个谜题就在古歌《钢嘎·哈拉》中,在其终句所唱的“不是”中,在发现肯定性的“是”与否定性的“不是”所结构的开放性辩证过程中。讨论古歌如何以以内核的方式介入文本的整体,可以揭开爱情悲剧这一表层叙事之下的思想主旨,并可进一步阐释《黑骏马》及张承志后续创作中所呈现的文明交界处的思想矛盾。
原刊《文艺理论研究》2024年第5期。《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是作为批评家李长之旁涉绘画批评的作品,虽独具特色,也饱受争议 。在延续陈师曾 为文人画辩护思路的基础上,李长之另辟蹊径地引入了他称之为“体系的——哲学的”方法论视野,不仅提出从主观、对 象、用具三方面对中国画论加以考察的体系性框架,更推出了以“壮美”范畴来阐发中国画特质的美学进路 。尽管同样服 膺于康德美学,但与王国维隐然意识到中西绘画差异并以“古雅”范畴对之加以补充不同,李长之更坚定地成为康德美学 的拥趸 。对“天才”与“笔墨”的缝合,在努力将中国画论纳入西方美学解释范式的同时,也使得这一方法背后的问题得 以凸显。